阴阳变化,妙不可言。看似玄虚,实则蕴藏着天地运行、生老病死的根本之道。古人讲“玩阴阳之理,变化无穷”,这不是神秘,而是智慧。说到阴阳,不只是天地、乾坤那么简单,还包括气与血、生与死、寒与热、动与静。万事万物,皆在这对立统一之中运行。
阳主生,阴主藏。看上去阳在上,阴在下,其实阳统乎阴,天包地、气载血。这一点中医看得极深。比如治疗血虚,不是直接猛补血,而是先调气,让气带血生长。所以古人治血,先理气。甚至失血严重的时候,不用一味补血,而是用黄芪、人参这类大补元气的药,把气补足了,血自然会跟上。阳气是根,有了阳气,阴血才能滋生。正如《易经》中讲的,“乾元”代表天,是万物的开始,“坤元”顺应天道,滋养万物。天地如此,人身亦然。
圣人作《易》,寓意深远。他们不是光研究变化的表面,而是透过阴阳变化,看到生死、盛衰、寒热的规律。他们明白,要治病,得未病先防。比如看到七天后的气候变动,便提前调养身体,以免邪气乘虚而入。这才是真正的“上工”。防未然之病,不是等病来了再治,而是在没病的时候就把脉络打通,把阳气扶稳,把阴寒排除。人这一生,从出生到死亡,是无法避免的,但寿命长短、病痛轻重,却可以通过阴阳调和来调整。
古人辨药,也是在阴阳中找方向。神农尝百草,把药性分为辛甘酸苦咸,又按寒热温凉区分阴阳。辛甘温热属阳,用于助阳生气;酸苦寒凉属阴,用于清热抑火。但这里头有讲究,不是说寒凉的药不好,而是不能乱用。寒凉属阴,属杀,用得不当,容易伤阳。尤其是一些人动不动就用寒凉药治热证,反而把病压住了,根没去,气更虚,身体反而更差。
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,这是天地的节律,也是养生的基本法。春属生发,用辛甘温热药;秋属收敛,用酸涩温补药。若不是夏天热邪入侵或因饮食过热所致,寒凉药就不该随便用。有些人动辄用苦寒清火,火是清了,阳气也伤了。时间一久,脾胃就垮了。脾胃一垮,百病生起。所以古人讲“中病即止”,就是这个道理,寒凉药是兵器,不是粮食,不能天天吃。
真正懂得养生之道的人,不靠药,也不靠导引吐纳这些表面功夫。他们明白生死的本质,从而顺应自然,寡欲清心。因为生之门就是死之户,有生就有死,这是自然规律。但人死,大多不是因为寿尽,而是因为纵欲耗伤。欲望太多,精气神就被掏空,疾病就容易找上门。所以古人提倡寡欲、慎房事,不是禁欲,而是节制。节欲养生,不一定能长生,但至少能少病,活得清明。
有人想靠天天吃补药长生,这就陷入误区了。补药不是用来撑纵欲的,一味补气补血,却不节制欲望,那是饮鸩止渴。阳气生于清静,耗于奔放。上工治未病,不光是调身体,更是调心性。把心调正了,身体自然顺畅,阴阳自和。下工治已病,是亡羊补牢。好医生,总是把病挡在门外,而不是病来了再匆忙抓药。
养生的根,不在于吃多少补药,不在于练多少功法,而在于有没有真正理解阴阳。阴阳调和,百病不生。阴阳失衡,病由此起。天有春夏秋冬,人有生老病死。顺应天时,调和阴阳,是古人留给后人的宝贵智慧。这份智慧,简而不凡,深而不玄,值得用一生去体悟。